
颱風作為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常見的熱帶氣旋,其命名系統的建立不僅是氣象學上的技術需求,更隱含著殖民歷史、區域政治與文化認同的複雜脈絡。現行颱風名稱的來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,經歷了由混亂到統一、由隨意到系統化的發展歷程,最終形成今日世界氣象組織框架下的國際協作模式。
早期命名:航海傳統與地域特徵
在科學觀測尚未普及的年代,沿海居民早已依據經驗對熱帶氣旋進行區分。中國閩粵地區慣以「颱風」稱之,此詞可能源自粵語「大風」或阿拉伯語「ṭūfān」的轉譯;而日本漁民則多根據風暴來襲日期,以「昭和X年第一號暴風」等方式記錄。西方航海時代的船長們傾向以聖人曆命名遭遇的風暴,如1825
[閱讀全文: 颱風命名制度的源起與演變:從地域特色到國際協作的氣象文化史]
WMO, 颱風命名, 颱風委員會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