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山,亙古以來便是人類精神投射最為豐富的自然載體。當第一縷晨光掠過峰巒的稜線,我們看到的從來不只是地質學意義上的岩塊堆疊,而是一個文明對崇高、永恆與超越的集體想像。從《山海經》的神話敘事到禪宗的「見山是山」三重境,從徐霞客的實測地理到張大千的潑墨山水,人類對山的理解實則是一部不斷自我顛覆的認知史,其中交織著科學理性與詩性思維的永恆對話。
地質時間的沉默見證者,山嶽以億萬年為單位的形成過程,本身就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史詩。板塊構造學說揭示了造山運動的力學本質——當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以每年5公分的速度相互擠壓,喜馬拉雅山脈便以0.5公分的年增長率向天空延伸。這種地殼的慢性舞蹈,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
[閱讀全文: 《山境與心象:見山不是山》]
宇宙秩序, 見山不是山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