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紋身作為一種人體藝術形式,其社會地位與文化意義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演變過程。從遠古時代的部落標記,到封建社會的刑罰烙印,再到當代多元文化中的自我表達方式,紋身承載著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觀與審美標準。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,對紋身的接受度變化尤其值得探討,反映了一個社會對非主流文化的包容程度。
紋身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脈絡
紋身藝術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。考古發現表明,早在五千多年前,古埃及人便已開始使用紋身作為身份象徵。中國古代文獻中亦有關於「黥面」的記載,《周禮》提到「墨刑」作為五刑之一,主要用於標記罪犯。這種負面聯想在東亞文化中影響深遠,導致紋身長期被視為低賤的標
[閱讀全文: 從禁忌到自我表達:紋身文化的觀念演變]
中國, 傳統與現代, 科技, 紋身, 終身標記, 英國, 香港, 香港社會
留言
張貼留言